有时候,一段历史的开头,并不是一场战争,也不是一次政变,而是几句被删掉的话。
那段话原本写在满文朱批里,是雍正皇帝亲手写下的。
他在说自己的八弟——胤禩。
那是雍正三年四月十六,宫里正值春末,档案里记载天气晴朗,乾清宫外的榆树刚抽出新芽。
他写道:在父皇的儿子里,只有我,才能和他比肩。
可这段话,后来不见了。
翻遍《清世宗实录》的汉文本,一字不剩。
那么,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得从更早一点说起。
康熙五十年,大约是1711年,储君胤礽被废第二次,朝中局势彻底乱了。
那时候,胤禩已经是有名的“八贤王”,朝中口碑极好,连汉臣都愿意和他来往。
不光是因为他会做事,更因为他这人不摆架子,待人宽厚,连管膳的太监都说他“从不使性子”。
可就是这样一个人,最后却被圈禁在圆明园的静宜园,连个亲王的名号也没保住。
皇帝给他起了个满语外号,叫“阿其那”,意思大致就是“狼心狗肺”。
听起来狠,其实也耐人寻味。
乾隆登基后,第一件事之一就是把《清世宗实录》过了一遍。
他看到父亲在朱批里写胤禩“才力能与相当”,看不下去。
于是就命人删了。
删得很干净。
如果不是后来学者在满文档案里翻到,谁都不会知道雍正曾这么说过。
这事说起来挺微妙。
雍正一边削权打压,一边又夸他能干。
甚至在批评他“心术不正”的时候,还说他“诸大臣无出其右”,也就是说,在能力上无人能比。
这不是普通的“表扬”。
在清代,皇帝说谁“无出其右”,那是很重的评价。
尤其是这种人情冷漠、对兄弟从不轻言赞美的皇帝。
那时候,雍正最倚重的其实是十三弟胤祥。
可就连胤祥都没被夸过“无出其右”。
他在上谕里说得很清楚:胤禩“较诸弟颇有办事之材,非允禟、允䄉等可比”。
言下之意,连他最亲近的弟弟都比不上。
可惜了,这样的人没留住。
胤禩的母亲,是良妃卫氏。
那时候很多王子的母亲出身都不高,都是包衣出身。
从档案来看,良妃和雍正的母亲德妃乌雅氏,是同一个批次进宫的。
雍正自己也写过一句:“太后额涅、妃额涅系同日进宫。”但这句话,也被删了。
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,删着删着,就删成了另一种说法。
康熙曾骂过胤禩,说他是“辛者库贱妇所生”,但那其实是气话。
辛者库是皇室服务机构,分为很多种,不全是罪籍。
良妃卫氏的家族原是觉禅氏,归顺皇太极后入旗,世代做厨膳总领,算是包衣贵族。
不高贵,但不贱。
说到底,康熙的十几个儿子,除了太子胤礽和十阿哥胤䄉的母亲是正宫,其他人出身都差不多。
电视剧里演的那些“贱妇生的”说法,靠不住。
再看胤禩的行事风格,确实和别人不一样。
出门从不讲排场。
哪怕当了亲王,仪仗比当贝勒的时候还少。
人家说他谦逊,雍正却说他是“作秀”,说他“以术巧取谦让之名”,还说他“怀奸败法”。
可话说回来,要是没点品行,怎么可能连仪仗都不带?那个年代,讲究的是身份等级,亲王出行少个仪仗都能惹麻烦。
雍正在上谕里专门下令,不许王公们“过为贬损”,说这是“违法”。
但从他语气看,真正让他不满的,不是胤禩简朴,而是他用简朴,反衬了雍正自己。
政敌之间的较量,有时候不在于明着斗,而在于彼此如何看彼此。
再往下看,还有个细节值得一提。
康熙朝的老臣托合齐曾写过一份奏折,说京城满人最敬佩的汉臣是工部尚书王鸿绪,原因很简单:不贪,不拿,不眼馋。
王鸿绪是哪一派的?是“八爷党”的重要人物。
这样一个人,愿意与胤禩交好,多少能说明点问题。
这不是洗白,也不是翻案。
只是把那些被盖住的细节翻出来看看。
说到底,雍正不是不知道八弟的才能。
他只是不能容忍有另一个“能与相当”的人存在。
尤其是这个人,曾被那么多人支持过。
乾隆为什么要删那段朱批?他怕人怀疑父亲继位的正当性。
怕人说八爷才是真正该承继大统的人。
怕后人再议“九子夺嫡”。
所以删了。
删得利落干净。
但纸包不住火。
百年之后,那段满文又被翻了出来。
静静躺在档案堆里,字迹清晰,语言冷峻。
康熙五十年以后,再也没人这样叫他“八贤王”了。
参考资料:
王钟翰,《清世宗夺嫡考》,中华书局,2004年。
朱诚如,《雍正传》,紫禁城出版社,1998年。
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,《清代满文朱批奏折汇编》,国家图书馆出版社,2006年。
赵尔巽等,《清史稿》,中华书局,1977年。
亿策略配资-安全配资-正规手机股票配资论坛-最安全的杠杆炒股平台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