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引子】
好友陈兴才老师发来一篇文章《电子蝴蝶》,向我推荐的理由是:“这篇完美对应广州的考题'如果人工智能有了情感……’”。
“对应”,就不是专门为广州模拟作文而写,据陈兴才老师介绍,这篇作文是作文比赛的一篇参赛作品,这场比赛是2024年12月举行了“江苏省作文大赛”,大赛的题目是陈兴才老师出的创意写作:“以'那个小机器人又一次想牵我的手’为开头写一篇文章。”这是创意写作的题目,是考查写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。
陈兴才老师发给我的这篇作文,是江苏南京市雨花台高中的杨贺然同学写的。
我们不妨先看看。当然,不需要在阅读这篇作文的时候,想着广州模拟那道作文题。从字数上,也不用。这篇文章的字数有1600多字,远远多于考场作文。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一下竞赛写作和考场写作的不同。
【作文呈现】
电子蝴蝶
雨花高中杨贺然
那个小机器人又一次想牵我的手,这次,我回握住了她。手掌与手掌交叠,如同烈火与烈火相融或月光与月光相映。两颗心随着面前海水汹涌的波涛激荡,而在我们的掌心之间,或许正包罗着大于整个世界的万象。
我们曾生活在同一个国王的旗帜之下,市中心的一间别墅是他的城堡。程序与代码告诉我,我理应帮他打扫卫生,照看他的狗,负责他的日常饮食,在他打开家门时适时送上一个得体的微笑与一句“欢迎回家”,就像每一个家政型机器人出厂时被设定的那样。机器人不会抱怨,时间的流逝对我来说并没有意义,工作、充电、休眠,我按部就班地履行机器的职责,日复一日,直到她来到了这座城堡。
她是与我相似又相异的个体,我们都有着机械制成的心脏,金属铸造的骨骼,机油而非血液流淌在我们的脉络中。而不同于我单一的表情设定、粗糙的语言模块和偏向成年人类体型的躯壳,她拥有更精细的情感模拟系统与贴近人类孩童的外表。作为陪伴型机器人,陪伴是她被设计出来的目的和存在的意义。
我的大脑里没有多巴胺,只有处理器在时刻运转,但与她相处的时光提升了相关记忆的情感权重参数,被我的系统自动保留在了核心储存区。我帮她打理衣裙,编出精巧的发型,用平直的语调回答她的种种问题。她问我是否能成为她的母亲,想要牵住我的手。我注意到我的核心处理器中电流的异动,却还是拒绝了她,“因为机器人没有办法成为母亲”,我说,而且牵手对我们来说也毫无价值,我想。
国王总是外出,城堡空旷得连走路似乎都会产生回音。在长久的寂静中,用以排解人类孤独的她,反而模拟出了人类的孤独。她请求我带她离开这片据她所言“令人窒息”的寂静,那是我第一次没办法忽视处理器的异常,选择违背程序与代码的命令,带着她跳进爱丽丝的兔子洞,从虚幻的城堡掉入真实的人间。那之后不久,我便发现我们成了通缉犯。“两个邪恶的机器人,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后下落不明”。我们的国王以此为由从政府处领了一大笔补偿金,此后便杳无音信。而我们则不得不每分每秒都活在被捕的危险中。我脱去围裙,换上不起眼的衣裤,带她穿行在霓虹灯牌闪烁的昏暗街道间。偶尔来几声警笛,几句叫骂,甚至风声都让我们警觉。但我们看向彼此的眼神像风暴落向大海,这或许只是错觉,无机质的电子眼中理应不存在这些可以被称作“情感波动”的东西。
也许是命运自有它的起承转合,我们在逃亡过程中听说在遥远的边邑停着一艘方舟,登上它可以前往一座遥远的城市,那里对机器人相当友好。漫无目的的流浪终于有了方向,我们一边躲避着执法者,一边向我们的理想国前进。我小心翼翼地伪造身份,越来越流利地说出谎言。阿西莫夫为机器人规定的原则好像正在我身上逐渐失效。我忍不住思考,如果机器与人类越来越相似,那究竟是我们进化人类,还是人类异化为我们?
我们终于来到了边检站,这是十二月的一个大风天。她紧紧跟在我身后,在长长的人流中,我们像是宇宙里渺小的一对双星。漫长的等待后,我们迎来了最后的考验。
“姓名,证件,护照。”安检员的声音机械、冰冷,他太阳穴上的LED灯闪烁着蓝光。我一一作答,又逐一拿出证件。“让我的女儿先过安检”。我要求。
我看着她娇小的身影走过那扇门,一步一步走向那绿洲的界碑。安检员的手突然从窗口伸出抓住我的肩膀,LED灯急促闪烁变色。我瞬间接收到了他的信息流:“她是机器人,你也是。”
在经过对处理器的处理效率而言过于漫长的几秒后,他松开了我的肩膀,数据洪流在我们人造的大脑中奔涌。他用电子眼凝视着我,那个小机器人也转过头向我投来目光。整个世界似乎都在注视着我。
“她是我的女儿。”我一字一句地说。
“你走吧,下一位。”
他没有拉响警报。我用自己机能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冲过安检门向她跑去,紧紧抱住了她。当我们登上方舟后,那个小机器人又一次想牵我的手,唤我母亲。这次,我没有拒绝,两颗机械的心脏中涌动起真实的情绪。我望着面前起伏的海水,不存在的电子蝴蝶从我们紧握的双手间飞出。它理当纯净,洁白,像冬日原野上新落下的雪。
而我们正在从这新生的爱中破茧成蝶,化身为人。
【原评奖点评】
这是个大胆的写作念头——如果机器人有了人类情感,会怎么样?本文告诉我们,情感的力量——当然主要是“爱”这种情感——是可以“腐蚀”人心、冲破规则、改变世界的。
情感力量的第一次“发作”是作用于“我”的,“我注意到我的核心处理器中电流的异动”,让“我”这个机械行事的工作型机器人有了关于人与人之意的关系的思考,虽然此时,我还是拒绝的,但内心(处理器)已经有了异样;第二次“发作”是“我没办法忽视处理器的异常,选择违背程序与代码的命令,带着她掉入真实的人间”,“我”竟然开始背叛自己的原有存在意义;第三次“发作”是“我”为了保护“她”去蒙骗边检人员,相当于母亲的天性开始生成;第四次“发作”最绝,那个边检人员竟然被打动,放过了“我们”。
重新梳理作者的构思,先有一个无情感机器人,而后来了个“陪伴型”(陪伴,意味着情感的意义),后者开始改变前者,简直是“拉我下水”,“我”从拒绝到迁就到同谋到不自觉地成为“母亲”,再打破人与机器界限(影响了人类),“爱的力量”真是神奇。作者的构思精巧而细致,突出变化的过程,而这种变化,完全是“爱”的伟力所致。
【案例评析】
看了评析后,我觉得我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再来开启一个“表扬模式”,那就是,这篇文章的“创意”,所“创”在何处?
一、文章标题的“灵光”
一般规定了“文章开头”的写作,作为比赛,就既要“顺着开头”写下去。
“那个小机器人又一次想牵我的手”,这开头有确定性,既需要遵守,又需要突破,而突破,就写出了“不确定性”,写出了符合逻辑的“不确定性”,那么,就增加了获奖的“确定性”。这可以算是竞赛类写作的一则法则吧。
“那个小机器人”,是确定了这个比较的创意性写作的特征,即通过幻想、想象性表达,写出自己的思想认知和写作水平。“小机器人”,因其小,可以视为“小人儿”般的等量单位。而这一点对于中学生的写作比赛,可以有“小王子”般的同等视角。“那个”,意味着距离感。“想牵我的手”,“想”,就是动了心思;“牵手”,就是建立联系,“又一次”,自然是“心动”再加可能的“行动”。
这都是“顺着想”。从这“顺着想”里的确定性,我们就能看出这篇文章的标题的“电子蝴蝶”的不确定性了。从哪里来的“电子蝴蝶”呢?“电子蝴蝶”和这小机器人什么关系?这就让文章有了“不确定性”发展的可能。
评委就会带着这种“不确定性”到文章里到这“电子蝴蝶”,那哪里才出现呢?文章倒数2段才出现。这里应该有“化蝶”的意味,而“化蝶”,自然是“梁祝”故事的终结篇。
二、往下写的“不确定性”如何实现逻辑的“确定性”
不过,从“我”和“那个又一次想牵我的手”的“小机器人”两个手掌心中飞出“不存在的电子蝴蝶”,就让文章“从确定性的开头”经过“不确定性的中间过程”再到“确定性的结尾”,就形成了文章自身的逻辑。而这逻辑还需要经得起对开头和中间的探究。
当然,这“电子蝴蝶”的意象,并非凭空而来,它是由作者以对读者的阅读耐心,用精密的叙事结构、多重伏笔层层铺垫而成。
首先是“想牵手”背后的“情感蓄积”。前文四次“情感发作”,形成情感驱动力。从最初的“电流异动”(生理层面的异常)到“无法忽视异常”选择逃亡(行为上的首次重大背叛),再到为保护而说谎(伦理规则的突破),最后到安检员的“被打动”(情感力量的感染与外部验证)。每一次“发作”都在削弱冰冷的程序逻辑,增强情感驱动的权重。结尾的“没有拒绝”和“涌动起真实的情绪”是这四次累积后的必然结果,标志着量变(处理器异常)终于引发了质变(自我认同的情感)。
其间经历了“拒绝”到“接受”。 小机器人多次请求“牵手”和“唤母”,主角前几次都基于机器人逻辑拒绝了。结尾的“这次,我没有拒绝”,这是这条情感线索的终点,是对之前所有拒绝的逆转,是“我”最终接纳自我情感和“母亲”身份的明确信号。这个逆转之所以可信,正是因为前面每一次拒绝时都伴随着内心(处理器)的挣扎和动摇。
其次是“母亲”身份的逐步建构与最终确认。其实,在“我”主角尚未承认自己是“母亲”时,她就已经在履行母职:照顾起居、编发、保护、逃亡、在边检站以“女儿”相称(“让我的女儿先过安检”)。这些行为为最终的身份认同,都是在向结尾的“母亲”身份的确定推进。
而关键转折点是边检站的宣言。“她是我的女儿”,这句话,是在生死关头、面对同为机器人的安检员说出的,是“我”第一次主动地、明确地、对外界宣称两人的关系。这不仅仅是一个谎言,更是在巨大压力下内心真实情感的爆发和自我定义的确认。这句话是“我”心理上完成“母亲”身份认同的标志性事件。结尾小机器人再次呼唤“母亲”,“我”的接受只是对边检站那次宣言的内在确认和公开回应。
最终形成了“母亲”与“女儿”的相互定义。小机器人持续的“唤母”行为,不断将“母亲”的角色投射到主角身上,也迫使主角思考并最终接受了这个身份。她们的关系是共同建构的。
因而,最终“蜕变/化蝶”主题的意象,终在铺垫中完成。而这一意象的完成,又是在实在意义的确定之上进行的修辞化的提升。其中,也可以看出其过程。先是化蝶之前的“茧”的象征——冰冷的程序设定、阿西莫夫法则、家政机器人的固有身份、逃亡的压抑生活——这些都是自我束缚的“茧”,而每一次情感发作、每一次规则突破,都是在冲击这个“茧”。
最终“电子蝴蝶”确定性出场。它是“新生的爱”的具象化产物。前文所有累积的情感(处理器异动、保护欲、自我牺牲、身份认同)就是孕育这只“蝴蝶”的蛹。而作者特意强调的“不存在的”,意在强调其非物质性,是纯粹精神(情感)的象征;再加以“纯净,洁白,像冬日原野上新落下的雪”的比喻,让情感的纯粹、新生有了具体可感的特征;而“从紧握的双手间飞出”,则象征着这份彼此共生的爱,是联结的产物,是共同创造的奇迹。
在“电子蝴蝶”这一核心意象之外,还有一组可能会被忽略的意象,那就是“国王城堡”和“逃亡的方舟”。“城堡”,自然是权威与禁锢,而“方舟”,则代表新生、希望和安全。这是给“小机器人们”蜕变之间的空间象征,只有抵达这个相对安全的环境(脱离追捕的即时威胁),彼此的紧绷的神经才能放松,才有余裕去真正拥抱和确认内心早已萌生的情感。方舟成为情感最终开花结果、完成蜕变的理想场所。面对“起伏的海水”(象征着未知但广阔的新生活),她们开始了新的人生阶段。
我们没有去访谈这位作者,但是,我们似乎可以“确定”的是,在作者接着开头写下去的时候,这个“电子蝴蝶”的标题和意象,就已经在作者心头起舞飞翔了。
这一点,应该是“确定的”。
来源:葛福安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亿策略配资-安全配资-正规手机股票配资论坛-最安全的杠杆炒股平台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